查看原文
其他

冯导拍电影是为了自己开心,观众看电影就不能只图个乐?

2017-06-22 常江 新京报评论



电影不是导演一人的电影。导演有权利坚持自己的电影艺术观,但贬低观众却是大可不必。


▲在第20届上海电影节上,冯小刚出席金爵电影论坛 。  图/视觉中国


文/常江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导演冯小刚再次因为自己的惊人言论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垃圾电影多,是因为垃圾观众多。”一下子把同行和观众都得罪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的电影业真的盛产垃圾影片和垃圾观众?


首先需要把一个概念搞清楚:垃圾。在冯的口中,大多数国产电影都是垃圾、烂片。但评价一部影片是否垃圾的标准在哪里?冯没有说,我们似乎也无法达成共识。不过冯的另一句言论似乎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说:“我拍电影就是为了讨好我自己,所以我开心。”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冯的眼中,讨好导演自己的电影就不垃圾,讨好观众的电影就非常有可能垃圾。这一点,恐怕很多热爱电影的人都不能认同。


或许冯导这样在行业内有一定威望和建树的导演可以说这样的话。但实际上,既不讨好观众,也不知道讨没讨好导演自己的电影,比比皆是。甚至,许多导演本人的审美趣味并没有高过观众审美的平均值,讨好了自己也不见得是佳作。冯小刚导演所说的“讨好自己”,显然也是有双重标准的——非常商业娱乐却高票房低口碑的《私人订制》,和取材于沉重历史的《一九四二》,哪个才是“讨好自己”?


导演和观众之间更多是“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电影既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商品。就像一个画油画的画家整天说画漫画的人都是垃圾,“都应该被挤走”(冯的原话)一样,把自己对某种文化形式的理解强加于整个领域之上,不是缺乏深思熟虑的粗暴逻辑,就是有什么隐藏的企图。


那么中国的电影业有没有问题?当然有,而且问题很多。创意乏力、粗制滥造、三观不正、浮夸成风……这些都可以去批评。但将“垃圾电影多”归咎于“垃圾观众多”,不但不正确,而且也不厚道。整个电影行业是靠观众的购票行为供养的,因此电影的生产者难免要去迎合观众的口味——冯导不也和李易峰、吴亦凡等被认为有人气没演技的“小鲜肉”合作过吗?


▲ 《芳华》剧组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   图/视觉中国


观众数量庞大,口味庞杂,需求多样,而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怀着学习和朝圣之心去看电影。非要让一门大众艺术有教益、有不可言说的格调、有除了导演本人其他人都无法勘破的玄机,实在大可不必。电影是全人类的电影,不是导演一人的电影。导演有权利坚持自己的电影艺术观,但贬低观众却是大可不必。


包括冯导在内的相当一批中国娱乐业知名人士,在评述行业现状时都喜欢以极端的语气和姿态去标榜自身的品质和格调,或许自己浑然不觉,但读者观众却容易觉得膈应,即便他们的观点没毛病,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把“精英-大众”这样陈旧的二元对立框架不加辨析地拿来解释问题,其实是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体现。这样的批评,对于行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常江(文化学者)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爆米花女孩”一家,不应承受这么大的恶意 | 新京报快评

人工智能来了,留给新加坡“工头经济”的时间不多了 | 新京报快评

周小川陆家嘴讲话,预示新一轮金融改革大潮要来了丨新京报社论

故宫追思“捐宝人”河南农民工何刚令人感动,未来对捐赠者表彰应当制度化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